王小英,一位出生于湖南邵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一个乡村教育梦想者,2004年开始,15年坚持实践理想之路,从纯支出式的公益探索转型为自我造血式的公益。她不断保持学习,教育服务范围从4、5个学生发展到教育4、50个家庭。
她的公益之路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疑惑也有探索,但为了理想,她还在前进的道路上。

 

王小英

 

 返乡的目的 

各位来宾、老师和姐妹们,大家下午好!我叫王小英,出生于湖南邵阳,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工作过七年。

2002年我学会了上网,并且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网三农论坛当版主。2004年的时候在我负责的版块认识了已经返回家乡创业的河北大学生王永波,之后我们就经常在一块聊天,然后聊了有一年多,发现我们的理想和兴趣爱好是非常一致的:都是想在农村去做一番事业。所以在2004年我就接受了他的邀请,返回到河北农村去创业了。 

与先生王永波

返回农村创业对我来说实际上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在深圳工作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寻找回到农村的机会,但是我父母坚决不允许我回到家乡去创业,他们会说:“我们好不容易把你供上大学走出农村了,你又要回来”,说什么也不让我回去,所以最后我就跑到河北农村去了。
我回去主要是想做两件事情。
(一是)因为自己是在农村土生土长长大的孩子,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但是读不到书,所以我小时候一直有一个梦想:等到将来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回到农村去创办一个图书馆,让农村所有爱读书的孩子能够随时随地的读到书,读好书!
(二是)因为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我非常了解农民的思想,就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包括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方式,也有一些很不当的地方,所以我也一直想回到农村去做平民教育。因为我觉得农村要发展,我们社会要进步,一定要改变底层民众的综合素质,唤醒他们的公民意识,然后创造新的文化,才能够真正的去推动一个社会往前去发展。
所以这是我回到农村去的两个目的。 

 梦想的探索 

那么当我回到农村之后,我就开始去学习,一边跟着王永波去学习农业生产技术,一边开始了我自己理想的探索。
2006年我们在南楼村创办了农民夜校2007年我们把我们村所有的中小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阳光少年队;2009年然后通过谢老师的介绍,去到北京农家女学校,参加了SVB创业班的培训,知道了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有一个农家女书社的项目。
当时从我回到农村之后,用我自己的图书在我们的农资店弄了一个小书架,免费的借阅给村民们。所以了解到这个项目之后,我就去找当时的项目官员高月琴老师,跟她说:“我们把我们那个小书架假纳入到这一个书社体系可不可以”?后来她们去走访了两次就把我们的书社加入进去了,也就是2010年我们成立了南楼村农家女书社;然后2011年又把我们村所有热爱文艺的这些妇女骨干,就是妇女姐妹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南楼村文艺队 

南楼村文艺队

也就是说从2005年返乡到2013年,我一直是跟随我自己的理想走在公益探索的这条道路上。虽然说从2010年(开始)有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的陪伴,但是大部分还是依靠个人和家庭的力量来做这些公益活动的,所以虽然取得了成绩,但是也走得特别的艰难。 

 艰难的公益路 

2007年底,为了把我们村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我就跟我的爱人王永波就挨家挨户的,去走访所有的在校的大学生家庭,但是老百姓一看到是我们两个人,就不让我们进门。对,因为他们在担心他们的孩子跟我们接触后也会像我们一样,大学毕业之后又回到农村去。所以他们不允许我们接触她们的孩子。但是最后我们还是把那些孩子们召集起来了。 

南楼大学生联合会

我们是从2006年开始与高校大学生支教社团合作,在我们村开展暑期学习班。那时候是跟北京中央财经学院的大学生谈合作,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把我们村作为一个定点村,每年来一次,持续的来做支农支教的活动,如果只是说今年来明年就不来了,那我们不接受,当时有200多所高校社团,只有北京中央财经学院接受了这个条件。
这个暑期学习班,从2006年一直到2010年,都是纯公益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一个公益活动。但是运作到2011年的时候,因为所有的经费都是靠我自己去筹措,从家里拿出来的,我实在是承担不起了,然后就跟所有的就是家长去商量,说我们可不可以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让这个项目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能够惠及到更多的孩子,然后家长们也很理解就答应了。 

孩子们在学习

结果2013年暑期班的时候,是有一天下午,就差五分钟要放学了,有一个孩子偷偷的就搬了一个板凳跑出去到外面去玩双杠。因为是夏天手心会出汗,他抓双杠没有抓稳,一下就摔下来了,摔下来正好又摔在他搬的那个板凳上了,一下子就别住腿了,造成了大腿骨折。这个孩子后来住了院,家长就要求我们赔偿。但这个孩子,其实他是开始在我们这报名了,然后家长又把他送到幼儿园去了。结果这孩当时已经上一年级了,所以他不愿在幼儿园待,就又跑回到我们这来了。我们也跟家长说你要在这儿上学你就交费,但是家长一直拖着不肯交费,结果出了问题了他又要求我们赔偿。后来我们就把整个暑期学习班的所有的收入赔给他了,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说:“我可以把我所有的就是暑期学习班的收入赔给你,但是你不能再要求我从家里再拿出钱来了”。

这件事情对我们机构是影响非常大的。就是从10年一直在跟着我做乡村教育的刘红霞老师,就因为这件事情,她就把她在小学的工作辞掉然后去县城打工了,她说她以后再也不做公益了。

 

新方向的尝试

在走到2013年的时候,其实期间我也一直在反思,我跟随自己的理想在走,但是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很固执的观念:我一直认为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一定要依靠老百姓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家园。那么(只有)这样的一种模式、这样的一个方式,才是可以复制的,才是可以真正的助推到其他的乡村的。所以在那些年里其实我是在有意识地在回避所有外界的资源,因为我觉得我一定要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去挖掘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是在走了8、9年之后,我发现完全依靠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够。

在2013年我接受了朋友的推荐,参加了巴迪基金会的实习生的一个项目,在2014年通过了考核,并且顺利的申请到了巴迪基金会的环境建设项目。又在民政局正式注册了民非组织,然后就开始以一个全职公益人的身份来探索我自己的这条理想之路。

巴迪的这个环境建设项目,它是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通过学习培训去改变她们的思维模式,进而赋予她们能力,去带动其他的村民来参与到整个村子的这个建设的进程中去。它的理念和我的理想是非常一致的,所以当时我们机构的所有姐妹就以极大的热情和能动性,全部都投入到这个项目的运作中来了。

 

新农民学习培训班

从2014年到2016年通过三年的时间,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到了周边五个村子,培养了就是培训了几百名的农村妇女,也培养了一些骨干们。
但是大家也知道,做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工作是非常漫长的。三年的项目期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再得到巴迪基金会的支持,然后机构又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开始“自我造血” 
2017年3月份,我找到了吴治平老师,在5月份我们又申请到了广州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的神奇亲子园的项目,有机会在农村去探索1-4岁幼儿的亲子早教活动。
2017年是我返乡创业的第13个年头,我也在想我这一路走来走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追随理想,在奋斗在努力,但是为什么这条路就走得这么艰难?
我就发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农村基层的公益组织的服务活动的专业性太低,二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跟市场对接,就是专业性太低,没办法跟市场对接,所以没办法自我造血。那我们要想长久地走在理想探索的道路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必须要自我造血。
从2017年开始,我们机构调整了我们的战略思路,大家齐心协力的来探索亲子园的运作,而且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非常可喜的是我们的亲子园的项目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了。 

神奇亲子园

我们亲子园有一个学生叫浩浩,他的父母都在石家庄市内工作,然后他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浩浩的妈妈知道我们有亲子园之后就要把孩子送过来,但是她自己没办法带着孩子上学,所以必须说服她的婆婆。她就要我们去找她婆婆谈,我们跟她婆婆谈了好几次,然后勉强的带着孩子来上学了。因为婆婆不认可这个亲子早教,所以她上课的时候也不用心上了,过来半个学期了,她还老想着要退学。但是等到她一个学期上下来之后,我们第二学期招生的时候,她婆婆就急巴巴地去让她的儿子,赶紧给她的孙子交学费,又把她的好多的亲戚朋友都介绍到我们亲子园来了!  

 带动性别意识的提升 

2017年除了神奇亲子园这一个项目,我们还做了很多的活动涉及到青少年教育和文体方面的活动。2017年,我们跟着香港乐施会又获得了绿芽基金会的支持。
然后我们通过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在观察村里的风俗习惯,就发现我们北方的农村女人平时都不会用自己的名字,就别人叫你都是叫你谁谁谁家的某某某家的,用男性就是夫家名来称妇女,然后女生自己也不会就是有意识的去使用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就在村子里就发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要上榜”的一个系列培训的活动,把这个社会性别的这个理念开始在村子里去传播!  

消除针对女童暴力项目

 

一路走来 继续前进 

也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就走到了2018年,虽然现在亲子园还没有办法就是跟市场对接,遍地开花。我们的社会性别的系列的活动也还没有办法完全被村民接受。但是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一是要提高我们基层服务组织、公益组织的服务能力。二是一定要对标市场,要跟市场对接,实现自我造血。
最后请允许我感谢这些年来一路陪伴我们走过来的所有的合作伙伴,就是北京的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然后香港乐施会还有巴迪基金会,还有就是我们绿芽基金会,还有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真的是非常感谢,如果没有大家的一路相伴和支持,我们也坚持不到现在,然后也祝愿我们所有乡村的姐妹们,都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来,谢谢! 

姐妹有话说

“姐妹有话说”是为响应国家“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口号,打破有碍农村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维护农村妇女发展权益,助力农村妇女发展的一项活动。2018年11月10-11日,在乐施会(香港)广东办事处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二届农村妇女发展论坛”,“姐妹有话说”作为其中的一项环节,邀请了来自河北、山西、贵州、广东的6位乡村妇女代表,结合自己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在村里建立图书馆、开展性别教育、推动村庄发展等方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