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学习班,从2006年一直到2010年,都是纯公益的、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一个公益活动。但是运作到2011年的时候,因为所有的经费都是靠我自己去筹措,从家里拿出来的,我实在是承担不起了,然后就跟所有的就是家长去商量,说我们可不可以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让这个项目可以持续的发展下去,能够惠及到更多的孩子,然后家长们也很理解就答应了。
孩子们在学习
结果2013年暑期班的时候,是有一天下午,就差五分钟要放学了,有一个孩子偷偷的就搬了一个板凳跑出去到外面去玩双杠。因为是夏天手心会出汗,他抓双杠没有抓稳,一下就摔下来了,摔下来正好又摔在他搬的那个板凳上了,一下子就别住腿了,造成了大腿骨折。这个孩子后来住了院,家长就要求我们赔偿。但这个孩子,其实他是开始在我们这报名了,然后家长又把他送到幼儿园去了。结果这孩当时已经上一年级了,所以他不愿在幼儿园待,就又跑回到我们这来了。我们也跟家长说你要在这儿上学你就交费,但是家长一直拖着不肯交费,结果出了问题了他又要求我们赔偿。后来我们就把整个暑期学习班的所有的收入赔给他了,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说:“我可以把我所有的就是暑期学习班的收入赔给你,但是你不能再要求我从家里再拿出钱来了”。
这件事情对我们机构是影响非常大的。就是从10年一直在跟着我做乡村教育的刘红霞老师,就因为这件事情,她就把她在小学的工作辞掉然后去县城打工了,她说她以后再也不做公益了。
新方向的尝试
在走到2013年的时候,其实期间我也一直在反思,我跟随自己的理想在走,但是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在我的脑海里有一个很固执的观念:我一直认为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一定要依靠老百姓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家园。那么(只有)这样的一种模式、这样的一个方式,才是可以复制的,才是可以真正的助推到其他的乡村的。所以在那些年里其实我是在有意识地在回避所有外界的资源,因为我觉得我一定要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去挖掘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家园,但是在走了8、9年之后,我发现完全依靠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够。
在2013年我接受了朋友的推荐,参加了巴迪基金会的实习生的一个项目,在2014年通过了考核,并且顺利的申请到了巴迪基金会的环境建设项目。又在民政局正式注册了民非组织,然后就开始以一个全职公益人的身份来探索我自己的这条理想之路。
巴迪的这个环境建设项目,它是把农村妇女组织起来,通过学习培训去改变她们的思维模式,进而赋予她们能力,去带动其他的村民来参与到整个村子的这个建设的进程中去。它的理念和我的理想是非常一致的,所以当时我们机构的所有姐妹就以极大的热情和能动性,全部都投入到这个项目的运作中来了。

新农民学习培训班
从2014年到2016年通过三年的时间,我们把这个项目做到了周边五个村子,培养了就是培训了几百名的农村妇女,也培养了一些骨干们。
但是大家也知道,做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工作是非常漫长的。三年的项目期结束之后,我们没有再得到巴迪基金会的支持,然后机构又陷入了一个举步维艰的境地。
2017年3月份,我找到了吴治平老师,在5月份我们又申请到了广州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的神奇亲子园的项目,有机会在农村去探索1-4岁幼儿的亲子早教活动。
2017年是我返乡创业的第13个年头,我也在想我这一路走来走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追随理想,在奋斗在努力,但是为什么这条路就走得这么艰难?
我就发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农村基层的公益组织的服务活动的专业性太低,二是我们没有办法去跟市场对接,就是专业性太低,没办法跟市场对接,所以没办法自我造血。那我们要想长久地走在理想探索的道路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必须要自我造血。
从2017年开始,我们机构调整了我们的战略思路,大家齐心协力的来探索亲子园的运作,而且通过一年的探索实践,非常可喜的是我们的亲子园的项目终于在农村扎下根来了。
神奇亲子园
我们亲子园有一个学生叫浩浩,他的父母都在石家庄市内工作,然后他跟随爷爷奶奶在农村。浩浩的妈妈知道我们有亲子园之后就要把孩子送过来,但是她自己没办法带着孩子上学,所以必须说服她的婆婆。她就要我们去找她婆婆谈,我们跟她婆婆谈了好几次,然后勉强的带着孩子来上学了。因为婆婆不认可这个亲子早教,所以她上课的时候也不用心上了,过来半个学期了,她还老想着要退学。但是等到她一个学期上下来之后,我们第二学期招生的时候,她婆婆就急巴巴地去让她的儿子,赶紧给她的孙子交学费,又把她的好多的亲戚朋友都介绍到我们亲子园来了!
2017年除了神奇亲子园这一个项目,我们还做了很多的活动涉及到青少年教育和文体方面的活动。2017年,我们跟着香港乐施会又获得了绿芽基金会的支持。
然后我们通过社会性别意识的培训,在观察村里的风俗习惯,就发现我们北方的农村女人平时都不会用自己的名字,就别人叫你都是叫你谁谁谁家的某某某家的,用男性就是夫家名来称妇女,然后女生自己也不会就是有意识的去使用自己的姓名。所以我们就在村子里就发起了一个“女人的名字要上榜”的一个系列培训的活动,把这个社会性别的这个理念开始在村子里去传播!
消除针对女童暴力项目
一路走来 继续前进

也就是这样一路走来就走到了2018年,虽然现在亲子园还没有办法就是跟市场对接,遍地开花。我们的社会性别的系列的活动也还没有办法完全被村民接受。但是我们已经非常清楚:一是要提高我们基层服务组织、公益组织的服务能力。二是一定要对标市场,要跟市场对接,实现自我造血。
最后请允许我感谢这些年来一路陪伴我们走过来的所有的合作伙伴,就是北京的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然后香港乐施会还有巴迪基金会,还有就是我们绿芽基金会,还有招商局慈善基金会。真的是非常感谢,如果没有大家的一路相伴和支持,我们也坚持不到现在,然后也祝愿我们所有乡村的姐妹们,都能够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来,谢谢!
“姐妹有话说”是为响应国家“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的口号,打破有碍农村妇女发展的落后观念和陈规旧俗,维护农村妇女发展权益,助力农村妇女发展的一项活动。2018年11月10-11日,在乐施会(香港)广东办事处的支持下,举办了“第二届农村妇女发展论坛”,“姐妹有话说”作为其中的一项环节,邀请了来自河北、山西、贵州、广东的6位乡村妇女代表,结合自己的故事,分享了自己在村里建立图书馆、开展性别教育、推动村庄发展等方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