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一直很认同绿芽的理念:我们是赋能,让乡村妇女自己成长起来,而不是简单的发物资做慈善。公益并不是有钱人才能去做的,一个公益人要做的是怎样把钱发挥到最大效益,帮助到最多的人。”

–绿芽前员工智惠

a

智惠与绿芽蔡文方总理事长的合照
 

从性教育组的实习生到乡村组的正式员工

大家好,我是绿芽性教育项目组的COCO,最近负责性教育相关故事的收集和撰写工作。今天想跟大家讲讲智惠姐的故事。

对于乡村组的同事来说,她如同邻家的大姐姐般亲切;对于村里的姐妹们来说,她是大家的伙伴“周老师”;对于性教育组来说,智惠是曾经懵懂的实习生。从性教育组的实习生到乡村组的正式员工,其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是为何发生的?a
a
我小时候没有性教育
a
父母给的都是非常传统的教育,对“性”是比较忌讳的。例如“女孩子一定要贞洁”、“一定要是‘处’”,根本不会把性教育拿到台面上说。只会告诉你,没结婚就不能跟男生发生关系,甚至你晚上跟男生出去,在父母看来都是一件很不贞洁的事情。所以我父母从来不会跟我提“性”,灌输的都是贞操观念,更不要说给我做性教育了。
a
我七岁之前在农村生活,后来到了广州。从农村到城市,接触的东西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我的性格有些影响,会更倾向去追求一些新的东西。上初中时,同伴之间会聊一些关于性的东西,甚至是骂人的脏话。但是因为大家会对这些产生好奇,那个时候我开始去关注“性”是什么东西。学校老师只讲性侵,教科书上生殖方面的内容就跳过了,但是我很喜欢看。那个时候并不知道什么叫性教育,只觉得对这些感兴趣。没有人给我讲,我就自己跟同伴讨论,或搜微博。慢慢到高中大学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思想成熟了,才知道原来性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只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面把它忽略掉了
a
智惠后来加入性教育项目组摆摊位

我是大学之后才慢慢形成“性教育”这个概念,然后在想有没有可能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a
第一次来绿芽,是性教育组的实习生
a
其实我跟绿芽很有缘,大三找实习的时候急于把这件事定下来,给很多机构发了求职信息。当时只知道一家专做性教育的机构,虽然发了简历但没有回应。后来在课堂上偶然听到了“绿芽基金会”,就尝试去了解了一下。很惊喜的发现居然有做性教育的项目,因为“绿芽”这个名字只会让我联想到做环保的,哈哈哈。然后我就马上投简历,来到绿芽实习啦~
a
新宇跟孩子们讲课

a

那时新宇姐姐(绿芽性教育项目负责人)是我的实习导师,负责跟一些机构对接。我们每周都要交实习的周记,主要是实习里的一些疑惑之类的,她会给我回复。我觉得真的特别特别用心。每个星期只要发实习周记过去,都会有很详细的回复,看着就觉得很暖心。
a
智惠认真工作

 

实习生主要是协助方面的工作,能为机构和性教育组做的事情真的不多,更多的是个人的成长吧。特别是性教育知识,我是在进了绿芽之后,才开始系统了解性教育,并在知识层面有了质的提升。每天下班回到学校宿舍躺在床上,就开始跟室友们科普性知识。室友们一开始还很害羞,后面就听得很认真了。来到绿芽还是有很大的收获。
a
a
第一次协助做性教育培训
aa
进学校教授性教育

a

那时绿芽性教育项目也没有现在这么大,基本上都是通过学校开展活动,做性教育讲师培训,就是找学校的老师过来做培训,然后让他们回学校去给学生做性教育;或者进学校做性教育的公开课。绿芽性教育项目开发的产品也是适合教学使用的,比如性教育手册、教学挂图。但那时的工作成效不大,也不知道接受培训的老师会不会开展性教育活动,当时并没有做好反馈的收集。
a
“骨干教师性教育培训”

a

我实习时协助了一场“骨干教师性教育培训”,印象特别深刻。三天三夜包吃包住的线下培训,请的都是性教育大咖来讲课,讲的东西都非常精彩。但我个人觉得对于这些老师来说,“培训就只是培训”,完成任务而已。培训的那些老师,有迟到的、早退的、还有请假或找人代签到的,我每天都像个侦探似的盯着他们。
a
而且我认为当时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他们自己还没有彻底脱敏,所以第一节课就是专门给这些老师脱敏,我感觉效果不算太理想。那场培训,我第一个疑问就是,他们培训后回去真的会做性教育吗?第二个疑问是,他们参加后真的懂得怎么去给孩子进行性教育吗?但另一个同事跟我说“其实这个工作相当于是“广撒网”,哪怕之后只有一个老师回去做性教育,都会是值得的。”
a
所以我觉得绿芽现在的性教育工作比以前要好很多。现在,只要有一个手机,孩子就可以看儿童性教育动画视频,可以直接接触到性教育。
a
a
绿芽性教育动画视频

a

工作方式也有很大的转变。绿芽提供针对儿童性教育的教材教具,第三方去直接服务儿童并反馈数据。相当于绿芽给第三方资源,支持第三方来做执行方,这样的模式更加有效。
aa
再次回到绿芽,就是乡村组的正式职员了
a
我是一个倾向于熟悉的环境的人,不喜欢生活有太大的变动。毕业后也尝试找其他机构工作,但绿芽的伙伴们真的太好了,不太习惯绿芽以外的工作环境。所以后来我问绿芽的同事还有没有岗位时,他说乡村组缺人,我就毫不犹豫的去了。于是我又成乡村组的正式员工了~
a
入村访点

a

进到农村之后,我发现越是穷的地方就越会纠结一点点的分配不均。一旦你工作做得不好,村民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为什么在分配捐赠物资的时候,别人多我家少?为什么在做工作的时候,你会更倾向于他家?”所以我刚开始做乡村工作的时候,高姐(一位常年扎根乡村做工作的妇女同志)就跟我说:以后做活动尽量不要买物资,最好发奖状,涉及到物质就容易出问题。
a
aa
给妇女们讲课

a

乡村工作其实相当复杂。我们进入村庄里,想让她们参加更多的培训,让他们自己成长起来,也就是“授之以渔”、“赋能”。但她们可能并不是这样想,反而会想让我们一直给予帮助,甚至直接做好全部事情,也就是传统的“扶贫”、“授之以鱼”。
a
华南地区妇女骨干培训
aaaaaaaaa

虽然工作很累,但乡村的氛围很好,特别是他们相信你时,那种被信任的感觉在城市里面是没有的。你去村里,她们见到你就像见到自己家人一样,非常热情地请你进屋喝茶。还有乡村妇女的改变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她们从大字不识一个,到在群里学习普通话,念诗;从一开始只会用方言跟你交流,慢慢尝试用普通话跟你交流。你就会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工作,再苦再累都有所回报,任重而道远。

a

对公益的理解

在高中以前我对公益的理解其实非常的狭隘,觉得就是捐捐钱,捐捐血。但是我自己身体比较差,贫血不能献血,所以我高中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时候能献一次血。我是那种同理心特别强的人,别人一哭我也会跟着哭。连看公益宣传片都会流眼泪。特别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人,甚至是改善他们的生活。

抱着这么一个理念,大学时报名了学校里的一个辅修班——公益慈善管理(智惠姐本专业是教育学)。进了辅修班之后,才对公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做公益真的是不仅仅是有善心就行,还要带着技巧去做事。做公益的技巧,就是不再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a
查看乡村图书馆的书本难度
a

大部分人对公益的观念可能是,我是来帮你的,你应该感激我。但现实更多的是受助者一开始感激你,但帮助停止时却责怪你。而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帮助,甚至也不能说是“帮”。大家是平等的,只是你的资源更多,他的资源比较少。我们想把资源从更多的那部分向更少的那部分倾斜,当大家享有同等资源的时候,一起发展。

a

入村培训
a

所以我一直很认同绿芽的理念:我们是赋能,让乡村妇女自己成长起来,而不是简单的发物资做慈善。公益并不是有钱人才能去做的,一个公益人要做的是怎样把钱发挥到最大效益,帮助到最多的人。

当然,光有技巧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公益的热忱。要对自己做的事有充分的认同,才有十足的动力去做。你也看到了,做公益需要技巧,接触的对象也非常复杂,没有那份信念是坚持不下去的。

 a

离开绿芽

我准备在韶关开始新的生活了。而在绿芽,我手上的项目已经结束了,能为机构做的事情真的不多。说实话,我把未来性别平等的希望都寄托在绿芽,虽然很难说绿芽会不会影响到我的家人的性别观念,但我相信绿芽一定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我希望绿芽长长久久,至少20年,能够让我的孩子来绿芽实习。

a
智惠和绿芽员工的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