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知识,不是枯燥的理论,它给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允许自己做自己,别人做别人。

9月,12名性别大讲堂的学员相聚在绿芽半乡学堂阳朔项目点镰刀湾村,经过前三个月的线上共学,大家都对彼此的声音再熟悉不过,线下见面又更多了一些亲切。怀着了解更多性别知识的期盼,我们开启了三天的共学。

 

性别大讲堂工作坊

 

是知识,更是流动的生命经验

每个人初次走进见面会的空间,都会被四周墙壁上性别友好的标语吸引——这些文字或来自线上课堂里的授课知识,或是大家发自肺腑的一段课后反馈。

伙伴们游走着观看、回忆、思考,沉浸于对性别知识的回顾中。进而通过分享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大家的交流也从重温线上课程的知识点,延展到自己的生命经历与日常生活中的感触——

“如果我是一个男孩,我爸妈可能都觉得光宗耀祖了,但我是个闺女。”

“身边的人到了一定年龄没结婚,家人会说,你要像谁谁谁一样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人成了一个反面的形容词?”

“我问妈妈:你生了三个女儿你开心吗,你一直都在为她们付出。她说你们开心我就开心啊,我说我现在不生也开心,你会支持我吗?”

这些动情的分享,让大家看见了生命经验与情感的流动,更了解了同行的彼此。“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这是一位伙伴深有感触的词条,她在大学毕业后回村做农业,被嘲笑,后来选择成为社工,尽管不被身边的人理解,但她觉得人只有这一辈子,要紧的是自己开心,自己觉得生活有价值,而不是按照周围人的期待走。

性别大讲堂的知识,不是枯燥的理论,它展开了伙伴们看待世界的另一个维度,它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规范,倾听内心的声音,共情、尊重别人的经历,也接纳、坚定我们自己的选择,更自在地“做自己”。

 

从一个词条到自己的心声

 

在性别的场域里,伙伴们不仅有动情的分享,也有理性的讨论。“妈妈岗”,意为妈妈就业岗位,采用弹性工作制,是近期一些城市陆续推行的女性职场友好政策,我们以“你是否支持职场设立‘妈妈岗’”为题,设置了一场辩论赛。

思辨的火花不停碰撞。正方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论点:认为“妈妈岗”能够减少母职惩罚,有利于女性在生育后重回职场,走向公共领域,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反方则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的思考:“妈妈岗”的名字,可能会加重女性天然负责养育的刻板印象;而如果用人单位用工成本增加,也可能更加压缩女性的就业空间。大家观点不同,但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融入现实,既有辩证思考,又有表达的意识和力量。出发点也共同聚焦于,在生育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下,社会该如何为女性营造更好的支持环境。

 

辩论赛:你是否支持职场设立“妈妈岗”?

 

这并不是一场要争论输赢的辩论赛。在辩论活动里,大家参与到公共对话和讨论,既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有同行之人,又能看到各种不同的角度的观点,更加了解彼此的处境。见面会给了大家一个空间,共同练习,尝试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带着性别视角的社区探索

通过线上大讲堂的理论学习,大家对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要素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那当大家回到自己所生活的社区与村庄,如何吸收利用这些知识以开展性别平等活动呢?这是很多伙伴们关切的问题。为此,伙伴们带着性别视角,走入镰刀湾社区,通过观察村庄的建筑、文字,通过与村民聊天,了解村庄的日常活动与风俗习惯。

 

社区调查任务分组

 

信息侦探——社区居住建筑物的构成

“我们观察到晾衣服的支架,有的在顶楼,而有的在一楼,因为家里有老人,行动不便。”

“比较合得来的两亲人,会把房子修着挨在一起,庭院是共用的。”

 

习俗知多少——社区里面关于性别的习俗

“比起出去打工,当地人似乎也很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

“我们问老奶奶有没有活动,她说重阳节、三八节时,老人家也有活动,也是绿芽半乡学堂组织的。”

 

火眼金睛——村里的日常活动

“比起出去打工,当地人似乎也很愿意在这里安居乐业。”

“我们问老奶奶有没有活动,她说重阳节、三八节时,老人家也有活动,也是绿芽半乡学堂组织的。”

 

文字彬彬——村里能体现性别的文字

“关于性别友好的文字比较少,最集中的就是半乡学堂这里:‘让女性不因性别、城乡而限制发展’‘性别友好萌芽计划’。”

“或许未来可以在一些墙壁上涂上性别平等墙绘,反对家庭暴力。”

 

伙伴们对镰刀湾村进行社区调查

 

各组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享,让我们对乡村社区的性别规范有了更立体的认知。有时乡村的性别习俗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大家也发现“村里大家开车都很厉害,不论男女,好多接送的观光车也是女性在驾驶”“村里重男轻女的现象在逐渐减少”。

改变的发生,从来都离不开作为乡村守望者的她们。番茄是镰刀湾村的一名外来媳妇,也是山水木兰妇女团队的核心骨干。她在见面会中分享,当一个女孩成绩很好时,村里人们会说夸奖谁谁谁特别厉害,但“好像一结婚,大家会说谁的媳妇,谁的老婆,谁的妈妈,尤其是从外地嫁过来的女性,大家更不会叫名字。”办喜事时,各家给的红包上通常也是写男人的名字,即使现在很多男性在外打工,亦是如此。留意到这点,番茄所在的姐妹团队,在社区里做活动的时候会给每个女性写一封邀请信,“我们想写上大家的大名。总不能女性之间,也不知道彼此的名字。”

 

番茄在分享半乡学堂的日常活动

 

从一个名字开始改变,番茄的分享让大家看见并相信,在乡村促进性别平等的更多希望与可能。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这是一次特殊的见面会,以上的场景与活动都出自大讲堂学员的共同策划。三天的时光里,伙伴们除了获得了满满的干货,也在各样的体验活动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

在无痕晚餐中,抄起菜板与锅勺的大家各显身手,不仅井井有条地分组合作,做出了一大桌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还给每道菜都取了关于“性别”的名字。有伙伴将鸡汤比为“浓妆淡抹”:“就像姐妹炖的这锅朴素的鸡汤,虽然只用到了姜和鸡,却很是鲜美。同样,女性不化妆,简简单单的,也可以很美,我们要对自己多些信心。”

夜晚在漓江边,以满天繁星为背景,伙伴们伴着有节奏的鼓声,举行了星空晚会。有伙伴表演了自己小组在线上大讲堂作业——共同改编创作的儿歌:“在两性的社会里,挖呀挖呀挖,种平等的种子,开灿烂的花。”我们看到,学员们线上线下的共学中,加强了对周遭世界的观察,既掌握了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性别要素的能力,又能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各种有趣的活动中。

见面会的最后一天,大家在心愿卡上相互留言,写上了对彼此的祝福。有伙伴反馈说,这次活动让她更多收获了性别知识在社会层面的意义:“看到了镰刀湾半乡学堂姐妹做的工作,很受激励,从前我是从个人需求出发,现在是看到了社会的需求和绿芽的责任担当,以及每个个体的力量。当人人都有意识,人人都有辩证思考,人人都有勇气理性表达,我们才能将农村妇女的力量一起纳入,推动社会进步。”虽然见面会落下帷幕,但姐妹们不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当大家回到各自工作的领域与生活的场域,像一颗颗星星,带着自己的收获与思考,将性别平等的光芒散播得更远,照亮更多的人。

 

学员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