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绿芽之前,我对乡村性别议题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些宏大的概念,一厢情愿的假想和泛泛而谈的口号之上,并不真正了解她们面临的真实困境以及这其中的复杂性……“
为什么来绿芽实习?
——希望以另一种视角理解性别议题
直到8月1日下午去机构拿证明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在绿芽待了快半年。在绿芽之前,我没有在公益机构实习的经历,对乡村妇女的工作也并不了解。作为一个新闻专业的学生,来公益机构实习并非“主流”选择。或许你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学新闻的会想来绿芽实习呢?
这个想法源于一个特别的展览。2020年底,我报名参观了从化乐明村源美术馆的驻地开放展。在村子的两道旁和瓦房的外墙上,展览着当地妇女和孩子们风格各异的作品。清姐还把她的抖音推给我,上面记录了她不同时期的创作。在惊讶于乡村姐妹的创造力之余,我开始想要去了解绿芽在做的事情。
源美术馆 Yuan Museum
就这样,带着对乡村妇女工作的好奇,我来到了绿芽。
在这次课程中,我需要做的是协助课程开展和线上社群。经常在办公室被同事问在干嘛,不是在“小加餐”,就是在“课后习题”,即针对上节课的内容,给大家做相关的知识延伸,并给大家布置作业——活生生把小白逼上恶补性别知识的道路。
“小加餐”内容节选
刚好厦门的工作坊,我也是负责性别这一块的内容。在辩论赛中,我们跟姐妹们一起探讨性行为、出轨、彩礼等问题;下午则围绕上午的讨论总结了“父权制的铁三角”。在这次参与中,我一直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太城市语境了,是不是太精英视角了。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网上的讨论喜欢以概念解释概念,以一种主义碰撞另一种主义。但是都忽略了人的真实处境。反观姐妹们在辩论的时候,就感觉很实在,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地说,而且打动人。
邹露(右一)参与厦门线下工作坊
除了“收获很大”,还能说什么?
——最重要的是回到人本身
离开的那天,我被同事红梅问到这五个月有什么收获。除了“收获很大”这四个字,我没能掰扯些啥出来。当走出办公室时,我才开始反思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跟在媒体实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在这段时间里,我感受到了来自另一种文化的撞击,开始去反思原先那种总想为他人言说的精英视角,会尝试去理解共创、平等这些概念的真实含义,我觉得这点对我来说挺重要的,毕竟这是在我以前的工作中未经训练也不值一提的东西。
在来绿芽之前,我对乡村性别议题的理解只停留在一些宏大的概念,一厢情愿的假想和泛泛而谈的口号之上,并不真正了解她们面临的真实困境以及这其中的复杂性。
幸运的是,在刚上岗的第一周,我就被安排去了揭阳览表村出差,跟同事红梅一起协助览表图书室的年度总结和下一年的计划。或许是命运的安排,实习快结束的那一周,我又去了一次潮汕,同行的依旧是红梅。
邹露(右二)与览表村妇女团队合影
到溪南出差邹露与孩子们互动
回想起来,去村里访点还是需要一些“不要脸”的品质。在溪南的最后一晚,我们在图书馆遇到了三个小妹妹。“能不能跟你们一起堆积木?”她们点了点头,邀请我一起玩。过程中,我们交换了各自的故事,其中一个妹妹还给我们阅读了绘本《大脚丫跳芭蕾》。